找到相关内容989篇,用时13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宇宙论与禅定:从《起世经》到大乘佛学

    可以理解为他想彻底地了解这个世界(包括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)。这个比丘显然是一位禅定大师,他人定后,“趣向天界之路显现于其定心”(“tatharupam samadhim samapajji ...迦旃延,净居天出;为众生说法,令入涅槃城。  773.此是古轨辙;我及诸如来,于三千,广涅槃法。  774.欲界及无色,不于彼成佛;色界究竟天,离欲得菩提。  从字面意思来看,这里是十地菩萨在...

    (英国) Rupert Gethin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0663105.html
  • 大乘与小乘

    ,于实乐计苦,于实净计不净,又成小乘的四种颠倒。《大般涅  槃经·如来性品》言:“声闻乘法则不应依,何以故,如来为欲度众生故,以方便力声  闻乘”,又言:“不了义者,如一切烧然,一切无常,一切...有不同,或称声闻乘及辟支佛  乘,或称二乘,小乘的提法有时专指声闻乘,有时则是把声闻乘与辟支佛乘二乘合为一,  统称小乘。在《大般涅槃·圣行品》,佛陀开示道:“善男子,是诸大众复有二种,  一者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02763537.html
  • “平常心是道”的禅学思想

    》确立的一心二门思想,此一心是指众生如来藏心,二门指心真如门及心生灭门。,非染非净的如来藏心,由于无明而动转,因此现出染净、因果、迷悟、佛凡的差别相。虽成染净,但其性恒常不动,由此二心之本体而言...不是修行者的习气可以不除, “若言不修,即同凡夫”,所以马祖不是单纯地主张不修,“道不属修”是指不执著于修行的特殊形式和修行境界,因为世间与出世间不是二分的,要完成出世间的解脱,只有在世间才能...

    邱 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3163722.html
  • 《大乘起信论》述评

    中国人撰。台湾以印顺为代表,则从肯定《起信论》的价值上着眼,将其真伪问题搁置起来,表现了另一种态度。  二、《起信论》产生的佛教背景及其流布  隋慧远在《起信论义疏》,《起信论》的思想本于《楞伽》...”,并且作疏五卷,略为三卷,加以敷演。《宋高僧传》本传称此“以本、始二觉为宗”,以“二觉圆通示菩萨行”,也正是《起信论》的主体思想。:“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,人庵摩罗”,“庵摩罗”即“...

    杜继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5563746.html
  • 成唯识论之初能变识八段十义注释

    《述记》所言:“是杂染法所熏,所依染法名能藏,此识为所藏。”阿赖耶识被七转识所熏习,那么七转识三性诸法就是能藏,赖耶就是所藏,故《同学抄》“受熏边是所藏义也”。  “谓与杂染互为缘故”。此显示阿赖耶识和诸杂染法是互为因果的。这两重因果是唯识学建立赖耶缘起的最核心的理论。其主要依据是已经失传了的阿毗达磨大乘,如阿毗达磨大乘:“诸法于识藏,识于法亦尔,更互为果性,亦常为因性”。此颂即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11764037.html
  • 从科学发展趋势看佛学与科学对话

    后者又为突显八识其个别之主要功能,而以心意识三者分别称名,如论中云:  薄伽梵处处心意识三种别义。集起名心,思量名意,了别名识,是三别义。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,集诸法种起诸法故;第七名...科学的所有学科领域,人类的知识体系亦正由过去各系统分头发展的散裂,而逐渐走向整合。或者,我们甚而可以在混沌思维的模式,也许我们将找到化解“两种文化”问题的进一步契机。  3.佛学的混沌预示  ...

    释见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4064243.html
  • 佛教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

    的烦恼。如《佛地,“逼恼身心名苦。”因此,按佛教的解释,在现实生活,苦是一种广泛存在的,带有普遍意义的现象,是任何人也摆脱不了的。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解脱烦恼痛苦...基本观点,是佛教对人生的基本看法,是佛教对人生所作的基本价值判断。佛教的人生价值观即以苦谛为核心。   《阿含·分别圣谛经》:“云何苦圣谛,谓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...

    业露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1564420.html
  • 佛教的中国化与士大夫心理(1)

    就有去欲定戒,行禅法,禁杀生、贵施与而成阿罗汉的说法。所谓阿罗汉,说是:“能飞天变化,旷劫寿命,住动天地。”(《四十二章经》)而据汤用彤考证:在《四十二章经》的巴利文原,“阿罗汉”并无飞行...。心无者,无心于万物,万物未尝无。此释意云:诸法空者,欲令心体虚妄不执,故言无耳。不空外物,即万物之境不空。(《大正藏》卷四二)可知,心无宗所谓“心无”,是指“心”不执着于外物,即“无心于万物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2464426.html
  • 周叔迦:八宗概要(1)

    涅槃·金刚身品》,如来法身是“是所不能是,非所不能非,绝百非,非百是,无是无非而能是能非”。这法身也正是万法的同一性(如)、本体(法性)、实质(实际)的异名。在这真理上既无纷然差别可安立,所以...《法华经》罗汉受记作佛),不可以此数,疑于余。”又僧睿《喻疑》叙罗什的言论:“法华开佛知见,亦可皆有佛性。若有佛性,后何为不得皆作佛耶?但此法华所明,明其唯有佛乘,无二无三,不明一切众生皆当作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04464550.html
  • 周叔迦:八宗概要(2)

    所以名为补特伽罗,这就包括六道的有情。古译为人,含义不尽。人无我是虽有数数起惑造业,轮回六道而实无有常恒而主宰的个体。所以,“无我、无造、无受者,善恶之业亦不亡。”法无我是总指一切事物都无实体...,而是要转化此识成为智。识与智的差别,识以了别为义,智以决断为义。《楞伽:有分别为识,无分别为智。阿赖耶识转成大智时,顿现一切色相,照法界无边事理,即是如来万德之本。第十四节 末那识  宇宙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04464551.html